關于易學仕 | 好老師教育官網 |
移動APP下載

掃碼下載易學仕在線APP

專升本/專轉本/專接本
當前位置: 易學仕在線> 考試資訊> 報考> 大綱> 甘肅> 天水師范學院2020年專升本小學教育專業(yè)考試大綱

天水師范學院2020年專升本小學教育專業(yè)考試大綱

發(fā)布時間:2020/03/13 17:17:58 來源:易學仕專升本網 閱讀量:2139

摘要:天水師范學院2020年專升本小學教育專業(yè)考試大綱

天水師范學院2020年專升本小學教育專業(yè)考試大綱

 

《教育學》

一、考試目的

教育學是教師從業(yè)的一門必修課程。學習本課程有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,認識教育的基本規(guī)律,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技能,明確辦學育人的社會主義方向,使教師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。

 

二、課程內容與考核要求

第一章   教育與教育學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通過本章的學習,著重掌握教育的概念、教育的要素、教育學的研究對象;教育及教育學的產生和發(fā)展的階段;教育學與教育科學;學習教育學的意義和方法。在學習過程中,應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,深刻理解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教育的認識

教育的概念

教育的要素

教育的形態(tài)

教育的歷史發(fā)展

教育的起源

教育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

教育學的產生與發(fā)展

教育學的萌芽

教育學的創(chuàng)立

教育學的發(fā)展

當代教育學的狀況

教育學的價值

超越日常教育經驗

科學解釋教育問題

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1.教育的概念、教育的要素、教育學的研究對象;

2.教育以及教育學的產生和發(fā)展;

3.教育的社會屬性、本質屬性;

4.學習教育學的意義

Ⅳ、考核要求

1.識記:教育學的概念;教育學的產生和發(fā)展在各個階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。

2.領會:教育學研究的核心內容;教育的屬性;教育學的產生和發(fā)展在各個階段的主要教育思想。

3.應用:結合實際說明你對學習教育學的認識。

第二章   教育功能論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通過學習本章掌握教育功能的類型,社會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人口與教育的辯證關系,教育與人的發(fā)展的關系,個體身心發(fā)展的一般特點及其教育舉措,影響個體身心發(fā)展的主要因素等內容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教育功能概述

教育功能的含義

教育功能的類型

教育的個體功能

教育對個體發(fā)展的促進功能

教育的個體謀生和享用功能

教育對個體發(fā)展的負向功能

教育的社會功能

教育改善人口質量,提高民族素質的功能

教育促進文化延續(xù)和發(fā)展的功能

教育促進經濟發(fā)展的功能

教育促進政治民主化的功能

教育調節(jié)人與自然的關系,促進社會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功能

教育對社會發(fā)展的負向功能

教育功能的實現(xiàn)

教育功能的形成

教育功能的釋放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1.教育功能的類型;

2.生產力、政治、文化、人口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;

3.個體身心發(fā)展的一般特點及其教育舉措;

4.影響個體身心發(fā)展的因素、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條件;

5.教育的個體發(fā)展功能。

Ⅳ、考核要求

1.識記: 教育功能的類型、教育的個體發(fā)展功能、教育的社會功能等;

2.領會:生產力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;政治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;影響人身心發(fā)展的因素;學校教育發(fā)揮主導作用的條件。

3.應用:個體身心發(fā)展的一般特點及其相應教育舉措;人生階段與教育。

第三章   教育目的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通過學習本章,應著重了解教育目的的含義及其質的規(guī)定性,掌握教育目的的確立依據(jù)及價值取向,正確表述新時期我國教育目的及其理論依據(jù)和基本精神、 “人的全面發(fā)展”及其涵義、素質教育及其基本特征等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教育目的的類型及其功能

教育目的及其質的規(guī)定性

教育目的的基本類型

教育目的的功能

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

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基本依據(jù)

教育目的選擇確立中的基本價值取向

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

我國的教育目的

我國教育目的及精神實質

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

我國全面發(fā)展教育的基本構成

教育目的實現(xiàn)的策略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教育目的含義、確立依據(jù);

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;

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;

全面發(fā)展教育;

5.素質教育;

Ⅳ、考核要求

1.識記:教育目的的含義;“人的全面發(fā)展學說”;全面發(fā)展教育;素質教育等; 2.領會:教育目的的作用、確立依據(jù)、價值取向;我國現(xiàn)行的教育方針;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;全面發(fā)展教育與“個人全面發(fā)展”之間的區(qū)別和聯(lián)系;素質教育的特征、運行機制等;

3.應用:素質教育與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。

第四章   教育制度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通過學習本章,識記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含義、現(xiàn)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;理解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;把握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(fā)展趨勢;運用學校教育制度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我國現(xiàn)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問題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一、教育制度概述

教育制度的含義和特點

制約教育制度的社會因素

教育制度的歷史發(fā)展

二、現(xiàn)代學校教育制度

(一)現(xiàn)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

(二)現(xiàn)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

(三)現(xiàn)代學校教育制度的變革

三、我國現(xiàn)行學校教育制度

(一)我國現(xiàn)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

(二)我國現(xiàn)行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態(tài)

我國現(xiàn)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1.學校教育制度 

2.現(xiàn)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

3.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(fā)展趨勢

4.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

Ⅳ、考核要求

1.識記:學校教育制度的含義、現(xiàn)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;

2.領會: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、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(fā)展趨勢;

3.應用:學校教育制度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我國現(xiàn)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問題。

第五章   教師與學生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通過本章的學習,知道教師職業(yè)的由來、地位與作用,掌握教師勞動的特點、教師的專業(yè)素養(yǎng)、教師職業(yè)角色的特點,描述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的內涵、內容、階段以及途徑;掌握學生的本質特點、學生的地位以及學生身心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;了解師生關系的內涵、作用、內容、類型,掌握良好師生關系的特點及構建的基本策略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一、教師

(一)教師職業(yè)

(二)教師個體的專業(yè)性發(fā)展

(三)教師職業(yè)角色與形象

二、學生

(一)學生的本質特點

(二)學生的地位

(三)學生的發(fā)展

三、師生關系

(一)師生關系在教育中的作用

(二)師生關系的類型

(三)理想師生關系的建立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教師的含義、地位、勞動特點;

教師的職業(yè)素養(yǎng);

教師的職業(yè)角色

教師的專業(yè)發(fā)展

學生的特點、地位、身心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;

師生關系的類型、特點、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。

第六章  課程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通過本章的學習,理解幾種關于課程的定義,掌握課程的類型、確立的依據(jù),了解幾種基本的課程理論流派;理解課程的組織;掌握我國中小學的課程;能聯(lián)系實際分析影響課程變革的重要因素;掌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以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(fā)展趨勢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一、課程與課程理論

(一)課程的含義

(二)課程理論流派

二、課程的組織

(一)課程目標

(二)課程內容

(三)課程類型

(四)課程實施

(五)課程評價

三、課程改革的發(fā)展趨勢

(一)影響課程變革的重要因素

(二)世界課程改革的發(fā)展趨勢

(三)我國課程改革的未來發(fā)展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課程的含義;

課程的類型;

課程的確立依據(jù)、課程的主要理論流派;

課程組織;

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(fā)展趨勢。

第七章  課堂教學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通過本章的學習,掌握教學的含義,了解教學產生與發(fā)展的線索,理解教學與教育、教學與智育、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、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;理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的主張;掌握教學原則、教學方法、教學組織形式;理解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征、依據(jù)和基本模式;明確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、教學模式、教學方法的區(qū)別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一、教學與教學理論

(一)教學及其思想的產生和發(fā)展

(二)教學理論及其主要流派

二、課堂教學設計

(一)教學設計概述

(二)教學設計的程序與模式

(三)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

三、課堂教學策略

(一)教學策略該說

(二)不同類型知識的二教學策略

(三)幾種主要的課堂教學策略及其運用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教學、教學的地位、任務;

當代教學理論流派;

教學設計;

教學方法;

教學組織形式;

教學策略。

第八章  學校教育與學校生活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通過本章的學習,比較分析家庭生活、同輩群體生活、社會文化生活與學校生活的異同;區(qū)分學生心理障礙和失范行為的類別;掌握失范行為的各種理論解釋,并加以應用;認識“重要他人”的概念;從提高學生學校生活質量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狀態(tài);從建構培育豐富人性的學校生活角度,反思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學生的生活環(huán)境與心理、行為失范

學生生活環(huán)境的差異

學生心理障礙的各種表現(xiàn)

學生失范行為的各種表現(xiàn)

學生心理障礙和失范行為的歸因分析

學生失范行為的理論解釋

學校生活與學生生活

學生對于學校生活的態(tài)度

學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響

學校生活與學習壓力

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

什么只是最有價值

生活經驗

終身學習與學會學習

把傳授知識的學校轉變?yōu)榕嘤S富人性的學校

學校教育實踐的重心應轉變

學校教育要有利于學生創(chuàng)新精神和創(chuàng)新能力的激發(fā)

學校教育要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學生失范行為、產生的原因、理論解釋

家庭生活、同輩群體生活、社會文化生活與學校生活各自的特點;

學生創(chuàng)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。

第九章  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明確班級組織的概念和基本結構;理解班級組織的基本屬性和特點、功能;了解班級建設、制度管理、教學管理和活動管理的內容;分析班主任在班級中的角色作用;領會班主任建設和管理班集體的具體要求;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養(yǎng)的途徑和方法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班級組織

班級組織的概念

班級組織的發(fā)育

班級組織的結構

班級組織的特點

班級組織的功能

班級管理的內容

班級組織建設

班級制度管理

班級教學管理

班級活動管理

班主任工作

班主任的角色作用

班主任建設和管理班集體的操作方法

班主任的自我教育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班級組織;

班級管理、班級建設;

班主任工作。

第十章  學生評價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掌握學生評價的含義、功能、類型、方法及當代走向;理解學生學業(yè)評價的含義及基本內容;能結合學科編制有效的測驗;明確學生品德評價的含義及常用方法;舉例說明學生評價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;評價學生發(fā)展的某個側面,并設計評價方案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學生評價概述

學生評價與教育評價

學生評價的標準

學生評價的類型

學生評價的功能

學生評價理論與實踐的當代走向

學生學業(yè)評價

學生認知學習的評價

學生技能學習的評價

學生情感學習的評價

學生品德評價

學生到的認知的測評

學生道德情感的評價

學生道德行為的評價

Ⅲ、考核知識點

學生評價的含義、功能、類型、方法及當代走向;

學生學業(yè)評價

學生品德評價

第十一章  教師的教育研究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了解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;明確教師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;初步掌握從事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方法;掌握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、教育行動研究等概念;說明和分析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教師即研究者

(一)“教師即研究者”觀念的提出

(二)教師進行教育研究的優(yōu)勢和素養(yǎng)

(三)教師教育研究的意義

二、教師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研究

(一)教師教育研究的特點

(二)行動研究與教育行動研究

(三)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

三、教師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

(一)如何進行調查

(二)如何進行觀察

(三)如何進行個案研究

(四)如何收集研究資料

(五)如何表達研究結果

第十二章  教育改革與發(fā)展

Ⅰ、學習目的和要求

理解教育改革的意義,把握教育改革、發(fā)展和穩(wěn)定的關系;分析20世紀教育改革與發(fā)展的階段背景和特征;掌握教育發(fā)展水平的主要指標,明確我國在世界教育發(fā)展中的地位;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觀演變的相關特征及其背景影響;分析世界教育發(fā)展趨勢,提出政府、學校、教師應對措施。

Ⅱ、課程內容

教育改革與發(fā)展歷程世紀回顧

現(xiàn)代教育的曙光

二戰(zhàn)后的教育大發(fā)展

面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

二、當今世界教育發(fā)展水平的比較

(一)學前教育

(二)初等教育

(三)中等教育

(四)高等教育

三、當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觀演變

(一)從“學會生存”到“學會關心”

(二)從科學主義、經濟主義到推崇教育的社會價值

(三)從國家主義到國際化教育

(四)從階段性教育到終身教育

四、21世紀世界教育發(fā)展的趨勢

一、全民教育

二、教育民主化

三、教育信息化

四、教育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

五、教育的個性化

 

《心理學》

一、考試目的

心理學是師范院校師范教育專業(yè)的公共必修專業(yè)基礎課程。通過教學,使學生系統(tǒng)地掌握普通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,形成科學的心理觀;提高教學藝術與職業(yè)道德,塑造良好的職業(yè)心理品質;基本了解初中生心理發(fā)展的特點和規(guī)律,能學以致用,指導初中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維護自身心理健康。

 

二、考試內容

小學教育專業(yè)心理學部分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:基礎心理學(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),發(fā)展與教育心理學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。主要考察考生對心理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。

第一章 現(xiàn)代心理學的研究與發(fā)展

【考試內容】

心理學的概念;心理現(xiàn)象的實質;個體行為與個體心理的關系;個體心理的結構及其關系;心理學誕生的標志;心理學發(fā)展中出現(xiàn)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;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;心理學研究的程序;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心理學誕生的標志;(2)心理學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;(3)心理學研究的程序。

2.理解:(1)心理學的界定;(2)心理現(xiàn)象的實質;(3)個體行為與個體心理的關系;(4)個體心理的結構及其關系;(5)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和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各方法的特點。

第二章 腦與心理

【考試內容】

神經系統(tǒng)的基本結構;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的結構及其機能;神經元的結構及其機能;突觸的功能;大腦皮層的分區(qū)與機能;布洛卡區(qū)和溫爾尼克區(qū)的位置及其功能;大腦兩半球的分工與協(xié)調;腦潛能開發(fā)的途徑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神經系統(tǒng)的基本結構;(2)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的結構及其機能;(3)神經元的結構及其機能;(4)突觸的功能;(5)大腦皮層的分區(qū)與機能;(6)布洛卡區(qū)和溫爾尼克區(qū)的位置及其功能;

2.理解:大腦兩半球的分工與協(xié)調。

3.應用:了解腦潛能開發(fā)的途徑并能指導自己科學保護和利用大腦。

第三章 行為動力

【考試內容】

需要的含義;需要的功能;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;動機的含義;動機的基本功能;動機的分類;動機沖突的主要種類;動機與行為效果之間的關系;耶基斯---多德森定律的具體含義;強化動機理論;成就動機理論;歸因理論及其在實際應用中價值;習得性無助感的含義及其表現(xiàn);自我效能感的含義及其影響因素;學習動機及其基本結構;學習動機的培養(yǎng)與激發(fā)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需要和動機的含義及其基本功能;(2)習得性無助感的含義及其表現(xiàn)。

2.理解:(1)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;(2)動機的分類;(3)動機沖突的幾種主要類型并能舉例說明;(4)動機與行為效果之間的關系;(5)耶基斯---多德森定律的具體含義;(6)強化動機理論、成就動機理論、歸因理論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;(7)奧蘇伯爾對學校情景中成就動機的三種內驅力決定成分的論述;(8)學習動機及其基本結構。

3.應用:(1)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義及其影響因素,并能運用這一理論解釋學習現(xiàn)象;(2)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培養(yǎng)和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動機。

第四章 認知過程

【考試內容】

注意的含義:無意注意的含義及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;有意注意的含義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;注意的特征(注意的穩(wěn)定性、注意的廣度、注意的分配、注意的轉移);感覺的含義及其種類;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、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的含義及其種類;感覺的基本規(guī)律及其應用;知覺的含義;知覺的特性;知覺的類型;運動知覺的種類;錯覺的含義;記憶的含義;記憶的基本環(huán)節(jié);記憶的種類;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;遺忘的規(guī)律;影響遺忘的因素,增進記憶的方法,思維的含義及其特征;思維的過程;思維的類型;概念的形成與掌握;問題解決的過程;影響解決問題的因素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注意、無意注意、有意注意的含義;(2)感覺的含義;(3)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、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的含義及其關系;(4)知覺的含義及其分類;(5)錯覺的含義;(6)運動知覺的種類;(7)記憶的含義和記憶的基本環(huán)節(jié);(8)遺忘的規(guī)律;(9)思維的含義及其特征;(10)思維的過程。

2.理解:(1)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;(2)注意的特征;(3)知覺的特性;(4)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;(5)集中思維和分散思維的含義及其功能;(6)概念的形成與掌握過程;(7)問題解決的過程。

3.應用:(1)結合教學實際運用注意的規(guī)律;(2)感覺的基本規(guī)律;(3)結合實際分析影響遺忘的因素;(4)掌握復習的方法;(5)結合教學實際分析影響解決問題的因素。

第五章 情緒

【考試內容】

情緒的含義;情緒的分類;認知對情緒的影響;情緒對認知的影響;情緒與行為的關系;健康情緒的必要條件;暴怒情緒的控制;過度焦慮情緒的控制;過度緊張情緒的控制;抑郁情緒的控制;自卑情緒的控制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情緒的含義;(2)情緒的分類

2.理解:(1)認知對情緒的影響、情緒對認知的影響;(2)健康情緒的必要條件;(3)情緒與行為的關系。

3.應用:暴怒情緒的控制;過度焦慮情緒的控制;過度緊張情緒的控制;抑郁情緒的控制;自卑情緒的控制。

第六章 智力與創(chuàng)造力

【考試內容】

智力的二因素論:群因素論;三維智力結構理論;多元智力理論;三元智力理論;常用的智力測驗量表;智商的含義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況;超常兒童與低常兒童的界定;比率智商的計算公式;離差智商的計算公式;瑞文推理測驗的特點;智力測驗的局限性;智力發(fā)展的一般趨勢;智力開發(fā)的有效途徑;元認知及結構;創(chuàng)造力的內涵;發(fā)散思維的特性;創(chuàng)造力的特征;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造力的途徑與方法;創(chuàng)造力開發(fā)的原則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常用的智力測驗量表;(2)智力發(fā)展的一般趨勢;(3)超常兒童與低常兒童的界定;(4)比率智商的計算公式、離差智商的計算公式并應用公式計算智商;(5)創(chuàng)造力的內涵;(6)發(fā)散思維的特性;(7)創(chuàng)造力的特征;(8)創(chuàng)造力開發(fā)的原則。

2.理解:(1)智力的二因素論;(2)智力的群因素論;(3)三維智力結構理論;(4)三元智力理論;(5)多元智力理論的基本內涵及其對教育實踐產生的影響;(6)智商的含義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況;(7)智力測驗的局限性。

3.應用:(1)根據(jù)對智力開發(fā)的途徑和方法的理解對學校教學教育提出建議;(2)結合實際分析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造力的途徑與方法。

第七章 人格

【考試內容】

現(xiàn)代心理學對人格的界定;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;卡特爾的人格因素理論;艾森克的人格特質理論;“大五”因素理論;社會認知理論關于人的行為的交互作用論;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;氣質的含義;氣質的類型;觀察學習與替代強化的含義;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;弗洛伊德的人格發(fā)展階段理論;常用的人格測驗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氣質的含義及其類型;(2)觀察學習、自我調節(jié)與替代強化的含義;(3)自陳式測驗及幾種重要的自陳式人格測驗(16PF\EPQ\MMPI)適用對象和主要特征;(4)投射式測驗的特點以及所包含的主要類型。

2.理解:(1)人格的定義;(2)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;(3)卡特爾的人格因素理論;(4)艾森克的人格特質理論;(5)“大五”人格因素理論;(6)社會認知理論關于人的行為的交互作用論;(7)自我實現(xiàn)及其實現(xiàn)途徑;(8)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和人格發(fā)展階段理論。

3.應用:結合實際分析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。

第八章 個體心理發(fā)展

【考試內容】

心理發(fā)展的含義;心理發(fā)展的主要特點;發(fā)展的關鍵期;青少年心理發(fā)展的階段特征。成熟勢力說的基本觀點;行為主義觀的基本觀點;精神分析論的基本觀點;相互作用論的基本觀點;畢生發(fā)展觀的基本思想;埃里克森的畢生心理社會發(fā)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;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含義;皮亞杰的思維發(fā)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;影響心理發(fā)展的遺傳與環(huán)境因素;敏化效應與鋼化效應的含義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心理發(fā)展的含義;(2)埃里克森的畢生心理社會發(fā)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;

2.理解:(1)心理發(fā)展的主要特點;(2)心理發(fā)展的關鍵期;(3)畢生發(fā)展觀的主要含義;(4)少年期、青年期心理發(fā)展的階段特征;(5)成熟勢力說、行為主義觀、精神分析論、相互作用論的基本觀點;(6)圖式、同化、順應的概念;(7)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概念;(8)敏化效應與鋼化效應的含義;(9)皮亞杰的思維發(fā)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。

3.應用:結合實際分析影響心理發(fā)展的遺傳與環(huán)境因素。

第九章 學習心理

【考試內容】

學習的含義;學習的意義;布魯姆的學習分類;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;加涅的學習分類;我國學者的學習分類;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;正負強化與懲罰原則;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;認知同化學習論的基本觀點;建構主義學習觀;學習遷移的含義及其種類;學習遷移的理論及其應用;學習策略的含義及其分類;認知策略的種類;元認知的含義及其結構;元認知能力的實質;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措施;學習策略的教學訓練;學習風格的含義;認知風格的含義及其類型;各種認知風格的特點以及對學習的含義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學習的含義和意義;(2)布魯姆的學習分類;(3)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;(4)我國學者的學習分類;(5)元認知的含義及其結構;(6)學習風格的含義、認知風格的含義及其類型。

2.理解:(1)正負強化與懲罰原則;(2)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的基本觀點;(3)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學習論的基本觀點;(4)建構主義學習觀;(5)學習遷移的含義及其種類;(6)學習遷移的理論;(7)學習策略的含義及其邁克爾的學習策略分類;(8)場依存型——場獨立型。沉思型——沖動型認知風格的特點以及對學習的意義。

3.應用:(1)各種學習理論對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啟示;(2)運用遷移規(guī)律原理有效的組織教學,提高遷移效果;(3)元認知能力的實質,并對提高學生元認知能力提出建議;(4)結合實際對學習策略的教學訓練提出建議。

第十章 教學心理

【考試內容】

教學的一般過程;明確化的教學目標的陳述及其陳述辦法;學習準備的含義;最近發(fā)展區(qū)的含義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;教學中常用的教學策略及其運用技巧;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特點;教學評價的類型;概念教學的策略;問題解決教學的策略;閱讀教學的策略;教師的角色;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;教師教學監(jiān)控能力的含義、結構及其特征;提高教師教學監(jiān)控能力的技術;教學效能感的含義及其作用;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措施;羅森塔爾效應;教師期待效應產生的過程與影響;課堂心理氣氛的含義及其類型;課堂心理氣氛的調控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;(2)布魯姆對教學目標的分類;(3)明確化的教學目標的陳述方法;(4)學習準備的含義;(5)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特點;(6)教學評價的類型;(7)教師的角色;(8)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;(9)教師教學監(jiān)控能力的含義、結構及其特征;(10)教學效能感的含義及其作用;(11)課堂心理氣氛的含義及其類型。

2.理解:(1)羅森塔爾效應;(2)教師期待效應產生的過程與影響。

3.應用:(1)了解最近發(fā)展區(qū)的含義,并能在教學中加以應用;(2)教學中常用的教學策略及其運用技巧;(3)概念教學、問題解決教學、閱讀教學的策略,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;(4)了解提高教師教學監(jiān)控能力的技術,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;(5)結合教學實際論述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措施;(6)調控課堂心理氣氛的方法促進學生學習。

第十一章 人際交往心理

【考試內容】

有效人際溝通的條件;人際溝通的心理功能;人際認知的含義;人際印象形成的主要特點;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應與偏差;歸因偏差;人際關系需要的類型;人際關系的形成發(fā)展階段;人際吸引;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的含義;模仿與暗示的含義與種類;影響暗示效果的因素;從眾的含義;影響從眾的主要因素;合作與競爭的概念;合作與競爭對個體的影響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人際認知的概念及其特點;(2)人際關系需要的類型;(3)人際關系形成與發(fā)展的階段;(4)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的含義、從眾、暗示、模仿的含義。

2.理解:(1)有效人際溝通的條件;(2)人際溝通的心理功能;(3)人際印象形成的主要特點;(4)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應與偏差;(5)人際歸因中的偏差;(6)人際吸引的主要因素;(7)影響從眾的主要因素。

3.應用:(1)運用心理學知識防止或減少人際認知中的偏差;(2)分析青少年模仿、暗示、從眾心理;(3)根據(jù)自己的經歷和體會,分析合作與競爭對個體的影響;(4)聯(lián)系生活或工作實際,說明如何增強人際吸引力。

第十二章 學校心理健康與輔導

【考試內容】

心理健康的含義;臺灣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;我國學者提出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;學校心理輔導的含義;學校心理輔導的原則;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方式和途徑;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與輔導。

【考核要求】

1.識記:(1)心理健康的含義;(2)學校心理輔導的含義。

2.理解:(1)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;(2)學校心理輔導的原則;(3)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方式和途徑。

3.應用:對于中學生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,提出一些適當?shù)奶幹梅椒ɑ蚪ㄗh。

考試題型

考試試卷一般采用的題型有:名詞解釋題、單項選擇題、多項選擇題、填空題、判斷題、簡答題、論述題、案例分析題等八種類型。

考試內容及分值

本次考試共200分,其中教育學100分,心理學100分。

教育學課程考試內容及分值

章節(jié)

考試內容

考試分值

第一章

教育與教育學

10

第二章

教育功能論

10

第三章

教育目的論

10

第四章

教育制度

5

第五章

教師與學生

10

第六章

課程理論

10

第七章

教學基本理論

15

第八章

教學方法

15

第九章

教學組織形式

5

第十章

德育工作與班主任工作

10

合計

100

心理學課程考試內容及分值

章節(jié)

考試內容

考試分值

第一章

心理學的性質

10

第二章

注意

10

第三章

認知過程

10

第四章

情緒、情感與意志

5

第五章

行為動力系統(tǒng)

10

第六章

能力

10

第七章

人格

15

第八章

學習心理

15

第九章

人際交往

5

第十章

心理健康

10

合計

100

參考教材

12所重點師范大學聯(lián)編,《教育學基礎》,教育科學出版社。

12所重點師范大學聯(lián)編,《心理學基礎》,教育科學出版社。

 

 

公眾號

抖音

bilibili

微博

聯(lián)系我們

服務熱線:023-68141520
返回頂部
請選擇培訓項目
專升本/專轉本/專接本 等級職稱/考研

操作成功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