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7/09/19 00:00:00 來源:易學仕專升本網(wǎng) 閱讀量:1443
摘要:9月19日上午,諾貝爾生理醫(yī)學獎獲得者邁克爾畢曉普(J. Michael Bishop)教授來訪我校。成都高新區(qū)畢曉普癌癥研究所所長楊頓博士及其研究團隊一行陪同來訪。 學校黨委書記張勇、院長杜勇熱情會見了來賓一行,并在高坪校區(qū)行政樓會議室
9月19日上午,諾貝爾生理醫(yī)學獎獲得者邁克爾·畢曉普(J. Michael Bishop)教授來訪我校。成都高新區(qū)畢曉普癌癥研究所所長楊頓博士及其研究團隊一行陪同來訪。
學校黨委書記張勇、院長杜勇熱情會見了來賓一行,并在高坪校區(qū)行政樓會議室進行了會面交流。黨委副書記、紀委書記朱燕萍,副院長雷軍、張小明,學院辦公室、科技處、外事辦等有關負責人陪同會見。
當天下午,我校與成都高新區(qū)畢曉普癌癥研究所合作框架協(xié)議簽約儀式在順慶校區(qū)世紀會堂成功舉行。邁克爾·畢曉普教授、成都高新區(qū)畢曉普癌癥研究所所長楊頓,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在偉、市科技局副局長楊明,我校黨委書記張勇、院長杜勇,黨委副書記、紀委書記朱燕萍,副院長雷軍出席簽約儀式。畢曉普癌癥研究所科研團隊、我校各科研院所、各教學院系師生代表一千余人參加并見證此次簽約儀式。副院長張小明主持簽約儀式。
成都高新區(qū)畢曉普癌癥研究所是世界范圍內唯一使用諾貝爾獎得者邁克爾·畢曉普教授名字命名的研究所,匯集了歐美在癌癥及相關領域的頂尖級人才組成學術委員會,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。為進一步建設以天然產物提取物為基礎的新型篩選平臺,在癌癥基礎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,開發(fā)出下一代精準抗癌小分子藥物,研究所擬依托我校在醫(yī)療領域的臨床資源和人才儲備優(yōu)勢,開展長期、全面的產學研用合作,共同致力于抗癌新藥研發(fā)及臨床應用。
隨后,畢曉普教授為我校師生帶來了題為“The Path to Cancer Genes:An Anatomy of Discovery”的精彩學術演講。
1911年,在美國東海岸的一座農場里,一只母雞長了腫瘤,這看似是件常見的小事。然而,圍繞這個腫瘤,科學家們在半個多世紀里不斷探索,一步步揭開了癌癥此前從未被人所知的許多秘密--由此取得的一系列發(fā)現(xiàn),使5位科學家先后3次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。這5位科學家之一,就是現(xiàn)年81歲的邁克爾·畢曉普教授。他向師生們講述了這段激動人心的科學探索之旅。
畢曉普和瓦爾繆斯創(chuàng)立了癌基因理論,它告訴人們,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病毒,也不是其他的致癌因素,而是存在于細胞自身的基因中。當受到物理、化學、病毒等因素的刺激后,原癌基因被激活,就會成為致癌基因。
畢曉普在演講中介紹了他從最開始觀察性研究不斷深入到分子水平、基因水平的研究歷程,包括與冷泉港實驗室的科學家一起合作的研究經歷。并對病毒、染色體錯配、染色體突變等在腫瘤發(fā)生中的作用及機制作了詳細闡述。同時展望了“Cancer Genomics”在諸多方面的潛能,如:早期檢測、評估腫瘤風險、靶向治療等。他認為,前瞻性的眼光,冒險精神,科學精神,創(chuàng)新堅持是“Discovery”必備的品德。
世紀會堂內座無虛席,氣氛熱烈,不少師生站著聆聽完整場演講。演講結束后,我校轉化醫(yī)學中心所長郭曉蘭教授、附屬醫(yī)院普外科冷政偉副教授分別就表觀遺傳學對DNA產物表達的修飾、表觀遺傳學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與畢曉普教授進行了現(xiàn)場交流探討。面對我校研究生、本科生和留學生提出的問題,畢曉普教授耐心細致地一一解答,并對同學們及年輕科學家們寄予了厚望。
訪問期間,畢曉普教授還曾接受我校大學生通訊社記者的采訪。當被問到對同學們有什么樣的建議和寄語時,他說道:“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如果你想當科學家,那就去成為一名科學家,如果你想成為英文學者,那就去當英文學者。重要的是你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,而非成為別人要你成為的人”。
操作成功